主页 > 国内 > 平凡人中的无名英雄:对话网络劝生者

平凡人中的无名英雄:对话网络劝生者

2023-06-19 来源:网络阅读:1647

前言

4月4日下午,四名游客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跳崖,其中三名游客跳崖后身亡,一名游客因跳崖前服毒,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。据相关报道,四名死者生前并不熟,通过群聊策划相约自杀。跳崖事件后不久,高校教师潜入“约死群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,这也让另一类心怀大爱的人——网络劝生者走进大众视野。

网络劝生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,主动或被动地寻找、接触和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群,利用沟通、心理支持、危机干预等方法,试图改变他们的自杀意念,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的人。他们与网络劝死者抗争,将那些没有求生欲望的人从深渊处拉回来。

徐世海就是其中一员。

不想让更多人重蹈覆辙

2020年5月12日,接到年仅17岁儿子自杀的消息时,徐世海和家人都悲痛万分。在查明儿子死因的过程中,徐世海发现了儿子曾加入“约死群”,为了避免更多家长重蹈覆辙,挽救更多生命,他考了心理咨询师证,并留在了儿子加入的这些以动漫、游戏等等为主题的群聊,以便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,挽救他们的生命。

“‘天门山四人自杀事件’属于典型的网络约死事件”,在面对媒体采访时,他说道,“自杀的四人来自全国各地,互不相识,约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自杀,这是一起很明显的网络约死事件”。在近几年的劝生工作中,他发现很多人都有自杀的倾向,只是在离开之前还在挣扎犹豫,而网络约死的出现,使有相同想法的人能够相互鼓励相互影响,这样在自杀时便不会犹豫或害怕。

约死群在网络当中十分隐蔽。一般而言,当兴趣群或交友群中有人吐槽自己的经历时,如若其他人与他感同身受,跟着吐槽自己的经历,这些人在之后会建立一个小群。而如果小群中有人聊的十分投机且情绪激动,这几个人便会再建立一个群,这便是约死群。在有聊天内容铺垫和渲染氛围的情况下,进入小群便往往指向自杀,所以这样的群组建得很快,结束得也很快,很难被发现。

为了找到这些有自杀倾向的人,徐世海做了许多努力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,他找到了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。而随着媒体对他的报道,也有一部分人主动来找他诉说一些心事。他告诉记者,劝生的方法大概分为两种,一种是直接告诉想要轻生的人自己的来意,另一种是扮演各种各样的身份去接近对方,在获取信任后慢慢开导。

不是所有轻生者都会被发现,也不是所有劝生工作都能够成功。

但在劝生工作遇到许多困难时,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。

即使有困难,但她仍未放弃

结束了上午的课程,姜梦迪打开了QQ。聊天记录仍停留在一周前,发出去的消息如同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任何回复。“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,但也是经常发生的”,她告诉记者。像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,在展开劝生工作时,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被劝生者的回复,那么对方有可能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
姜梦迪是一位在校大学生,同时也是一位网络劝生者。在高中时期,她因为家庭原因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,曾一度想要轻生。后来,在她抑郁发作的情绪低谷期,姜梦迪无意中发现并加入了一个网络约死群,想和与她有同样想法的人一起,离开这个世界。而在她最绝望时,有人拉了她一把。“我十分感谢她,是她给予我生的希望。在那段黑暗的日子结束后,我也想成为一束光,去照亮别人”,姜梦迪在接受采访时说道。

网络劝生者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倾听的角色,与被劝生者聊天时,姜梦迪听着轻生者们的人生遭遇,结合自身的经历,想尽办法去开导他们,让他们能够有活下去的动力。她会根据轻生者的性格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话题,比如聊学习、聊爱好、聊未来等,尽量让轻生者感到被理解和关心,而不是被指责和教训。

但在劝生时会有很大压力,也会让她丧失信心。

“我确实有过想要放弃劝生工作的时候,有时候觉得自己太难了,太无力了”。她遇到过根本不愿意和她聊天的人,也遇到聊了一会儿就杳无音讯的人。但最让她感到沮丧和疲惫的是,一些人假装有自杀倾向,并且为了打发时间,和她聊了许久。“当我发现有人和我聊了很久但只是在玩弄我的感情,或者是因为一些个人利益而接近我时,我挺难过的,也会怀疑我做这些是不是真的有意义。”

但每当有放弃的想法时,她又会想到那些在她的努力下放弃自杀的人。有一位轻生者在放弃自杀后,时至今日,仍然不定期地向她分享自己的生活,两人一直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。看见自己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,甚至因此收获了一个朋友,她便觉得还有继续下去的动力。

每位劝生者都是一束光

“她是在一个动漫交流群里找到我的”,蒋婕说道。她是一名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,因为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而产生了轻生的想法。谈及被劝生的经历,她十分感慨。她本来以为姜梦迪是同自己一样有轻生想法的人,成为QQ好友后他们相谈甚欢。蒋婕把自己的不幸都告诉了对方,她发现这位好友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,能够理解自己并且得到情感上的共鸣。聊了一段时间过后,蒋婕轻生的念头渐渐打消了,同时她也知道了自己遇到的是劝生者。

“我很感激她,其实我发现我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倾诉和理解自己的人,感谢她能够找到我,拉我回来。”

过往以痛吻他,他却报之以歌。

徐世海的行为无疑为社会敲响了警钟。他的行动也激发了更多人——甚至是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也积极投身于网络心理救援的事业。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实践,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劝生工作中。正是因为徐世海们的坚持与努力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心理救援,关注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。

此外,徐世海以他亲身经历的悲痛为动力,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咨询技能,并考取了心理咨询证书,使劝生更具说服力和专业性。他引导那些想不开的网络约死者看到希望,甚至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。

而徐世海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个人范畴。随着媒体的报道,他的行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。一方面,他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,使得更多人了解到网络心理救援的重要性,认识到网络劝生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,以及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。同时,不少学校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纷纷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,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提升公众的心理素质。政府部门也逐渐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和投入,为心理健康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
“劝生”,我们一直在路上

根据2021年权威数据显示,抑郁症的全球患者超过3.5亿,中国就有高达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,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4.2%,相当于1000个人里面就有4个抑郁症患者。科学研究表明,青年患病率最高,18岁到34岁的青年患抑郁症的人数要高于其他年龄段,其中学生和职场人员为主流。而结合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对心理疾病的忽视,实际上的抑郁患者或精神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恐怕只会更多。

因此,尽管徐世海和姜梦迪等网络劝生者的出现让人感到欣慰,但网络心理救援仍面临诸多挑战。约死群的隐蔽性使得劝生者难以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,且劝生过程中的沟通压力、情感波动等因素也让劝生者疲惫不堪。此外,网络劝生者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,“网络劝生”亟需更多人的参与。

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社会各界应重视网络心理救援工作,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。此外,政府、学校、社会组织等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提高人们对心理危机的认识,尽早发现并干预自杀行为。同时,要提高网络劝生者的专业素养,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支持的有效渠道,降低他们劝生过程中的困难。

结语

惟有历经漫漫长夜,方能更好地播撒阳光。徐世海们犹如一束束光芒,在浩渺的网络世界里,纵使遥亘千里,依旧照亮了迷茫青年的未来,驱散了他们心中的阴霾,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燃起希望之光。

然而,网络劝生仍面临重重挑战。在这个宽广的网络世界里,有太多的灵魂需要关爱、理解与支持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人需要投身网络心理救援事业,为生命而战。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,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心理救援的作用,挽救更多本不该凋零的生命,带来希望、理解与生的力量。(记者:杨欣竺,潘越)